原标题:特区40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的深圳实践⑧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如果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比作两条曲线,那么,深圳的40年,就是两条曲线由开始逐渐背离再到后来协调并进的历程。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40年,深圳经济高速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40年,深圳生态环境实现由污染到治理,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去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浓度首次达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今年1-7月,深圳河流水质进一步提升,PM2.5浓度创同期最好水平。
40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交出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坚持源头防控
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改善“城市病”、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率先发展、较早承受环境压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始终坚持高位谋划推动,引领生态环境事业扬帆远航。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经济时,深圳就明确提出“重污染项目原则上不引进,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
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圳旗帜鲜明地加强新建项目环保管理,发布环保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为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路径,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进入重视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时期。
深圳是典型的“三大三小”,即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
如何破解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
深圳的解决方案是:始终坚持源头防控,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坚持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早在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并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
目前,全市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26%,划定比例在珠三角核心六市最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9.78%,是“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公园1090个,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目标。
在产业发展布局方面,深圳从“三来一补”和代工模式,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到目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持续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统计数字显示,2019年,全市GDP达到2.69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8%,同步淘汰落后低端产业1716家,25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深圳还始终坚持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
夯实基础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07年深圳领先全国9年时间开始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2013年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考核范围扩展到全市10个区、18个市直部门和12家重点企业,2015年,获得生态环境部“绿坐标”制度创新奖,被誉为生态文明“第一考”。
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深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深圳落地,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信隆公司签订全省首单近1400万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
深圳首家环境资源法庭挂牌,全市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为全国环境资源司法实践贡献“深圳智慧”。
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市层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核算研究工作,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开展了数据采集和试算工作。目前,已形成《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初稿)》,计划年内推动规范出台。今年8月,上线全国首个生态服务价值(GEP)核算系统,并可在年内开展应用于深圳市和各区常态化核算。
近年来,深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央深改组通报刊发,省委书记李希专门批示要求全省推广。
深圳是一座法治之城,通过严密法治,深圳青山绿水蓝天得到最大化刚性守护。
在获得特区立法权第一时间,深圳就开始研究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成为当时体系最完整、处罚最严厉的环保地方法规。
后续深圳先后出台噪声防治条例、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20余部生态环保类法规和40余部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环保法规标准体系,首创按日计罚等制度被国家环保立法吸收。
在监管执法方面,2018年以来,深圳持续开展“利剑”系列执法行动,共查处7180宗环境违法行为,处罚4.48亿元,处罚案件数量、处罚金额均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列。全面完成1.47万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关停取缔5956家。
坚持科学治污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过去人们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希望尽快富起来,现在不仅希望生活更富足,而且希望生态环境更良好。
天蓝地绿水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广大市民的期盼。
为人们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是各级政府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坚持科学治污,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没有退路。
深圳的水环境污染曾经非常严重,不但影响城市形象,还成为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
深圳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推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统筹“厂、网、河”等涉水全要素,“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系统治理。
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274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748万吨/日,补齐近四十年历史欠账,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十个城市之一。
今年以来,深圳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水环境质量继续提升,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其中,茅洲河2019年11月起历史性稳定达到Ⅴ类及以上,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圳河2019年全年均值达地表水Ⅴ类,为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
今年1-7月,深圳河流水质进一步提升,茅洲河、龙岗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深圳河、观澜河、坪山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饮用水源100%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
在大气环境方面,深圳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全国最早开展PM2.5源解析,最早限行黄标车,拥有全国最全大气治理地方标准,建成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一街一站”网格化监测体系,实施全国最严的高污染燃料标准,成为全国唯一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工业锅炉100%清洁化,率先实施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近3年提前淘汰老旧车18万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6.2万辆,推广规模世界城市排名第一,配套建成各类充电桩8.5万个。
这是一组自带“美颜”效果的数字:
2019年,深圳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自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灰霾天数从2004年最高187天降至2019年9天,创1989年以来新低。
今年以来,深圳聚焦臭氧污染,重点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大气环境持续改善。1-7月,深圳PM2.5累计平均浓度进一步降至16.9微克/立方米,创同期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
深圳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实践不会停歇。深圳初步规划,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迈进国际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全球领先。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4号院5号
联系人:张艳 15210633135
邮 箱:28965786484@qq.com